申報海外所得必須整理當年度的所有損益資料,最麻煩的是還要整理成冊後列印出來,再跑到郵局把這些資料郵寄到國稅局稽徵所,如果符合免申報條件(非逃漏稅),其實就可省去這些麻煩的工作(不過保險起見,還是自己把當年度的損益資料留存備查)
2023-05-11
2023-05-09
如果只買債券不想曝險在其它投資工具,那該折價買還是溢價買?
對於超保守的人,只想買債券,不想曝險在其它風險高一點的投資工具,且這筆閒錢保證能持有到期滿,那應該折價買還是溢價買呢?
答案:折價買,最好還能不配息
打造小而美的一籃子債券
債券ETF套餐或債券基金套餐的最大優點就是安全且省事,因為基金的資金大所以能把風險分散到數百檔的債券,但缺點就是
- 無法客製化
例如希望修正後存續期(波動屬性)為10,但市場上可能剛好沒有這樣的債券ETF套餐,只能改挑較接近的套餐 - 無法忽略利率風險
原始債券只要持有到期滿,是可以忽略利率風險的,但債券ETF套餐裡面的原始債券永遠不會被持有到期滿,所以利率風險無法被忽略
(更多關於忽略原始債券的利率風險,請參考此文『如何忽略帳戶的債券利率風險而只算債券的理論本金+殖利率收益?』) - 無法保證回本
原始債券只要持有到期滿,本金是保證可完全返還的,但債券ETF套餐裡面的原始債券永遠不會被持有到期滿,所以無法保證回本 - 退稅率未必是100%
如果券商會自動退稅的話,有些債券ETF的退稅率未必是100%,請參考網路上的此篇文章『美股所有券商自動退稅大全複委託富邦-永豐-兆豐』
雖然有這些缺點,但不容否認的是,債券ETF真的很安全,那如果要自己來買原始債券,要怎麼達到相對的安全呢?
註:其實這幾年市場也開始發行真的會到期的債券ETF,例如IBDO, IBDP, ..., IBDX(2023, 2024, ..., 2032到期/只限10年內到期),縱使這些債券ETF真的會到期,也僅能實現保證回本的功能,但很難忽略利率風險,因為缺乏完整的持債成交資料,無法算出整體的利率損益
2023-05-08
期貨超額保證金在IB可買與該買多少債券?
保守的期貨交易者手中的超額保證金,總會有一部分是每年幾乎都備而不用的,我們把這部分資金稱為極度超額保證金,如果把這部分資金拿來IB買債券的話,最多可買多少債券?最好又該買多少債券呢?
為了賺取債券較穩定的收益,那該折價買還是溢價買?
假設買債的目的不是為了賺取價差的資本利得,而是想長期持有,賺取高殖利率的收益,重點是希望過程能更穩定,那該折價買(價格 < 100)或溢價買(價格 > 100)呢?
由此篇『為了賺取債券較大的價差,那該折價買還是溢價買?』的最後一張圖(如下圖所示),可以發現當其它條件都相同時,溢價買入的債券,其價格漲跌幅都比較小,所以這是溢價債券較穩定的第一個原因。
為了賺取債券較大的價差,那該折價買還是溢價買?
- 溢價買時:票息率>當期收益率>到期殖利率(YTM)
- 折價買時:到期殖利率(YTM)>當期收益率>票息率
因為溢價買時,票息率越高,折價買時,票息率越低,而且當票息率越低時,存續期(Duration)就越高,凸率(Convexity)也越高,存續期越高,價格的波動越大,凸率越高,價格上漲的時候,漲的越多,下跌的時候,跌的越少,所以當殖利率在相對高點的時候,以折價買入債券越能賺取價差,而且風險報酬比會更好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