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-11-26

投資組合的必要之惡

在上一篇『無懸念的下架紀念』文中提到的下架策略,其實在我的投資組合之中,該策略的WFO樣本外績效(如下圖所示)與實戰績效都是最好且最穩定的策略之一,如果全壓或重壓此策略的話,則過去四年的年化報酬率都會遠高於目前的投資組合,但為何不這麼做?又什麼時機適合這麼做呢?


四年績效(2019-2022)與全壓對比

下圖是我歷年投資組合的實戰績效,其中2019年到2022年四年間的年化報酬率,計算如下

(1.16 * 1.56 * 0.97 * 1) ^ 0.25 -1 = 15%



下圖為此下架策略於上架期間在投資組合所貢獻的實戰淨報酬率,且該策略在投資組合中的資金分配占比為22%,如果全壓此策略的話,可反推2019年到2022年四年間的年化報酬率,如下所示

((1.0784 * 1.2546 * 1.1158 * 1.2135) ^ 0.25 - 1) / 0.22 = 74%


為何不全壓或至少重壓?

很顯然的,15%:74%的年化報酬率差異懸殊,這個例子凸顯出投資組合的必要之惡,既然此策略如此優異,如果跑效率前緣(Efficient Frontier)的話,此策略一定也會被分配到很高的比例,但為何我在投資組合仍只配置稍高的22%資金給該策略,而不重壓像是70%的資金呢?(且縱使現在回顧,也絲毫不後悔沒重壓)

身為人,唯一公平的地方,就是無論財富地位高低,每個人都會死,同樣的,其實任何策略,無論樣本外的績效多好或多穩定,都一樣可能會出現極大的拉回現象,何時發生無可預知,拉回多大算策略失效,也沒有標準答案,所以限制住任何一個市場或策略失靈所造成的損失上限,比什麼都還重要,特別是有幹桿的交易(雖然投資組合可提高Risk-Adjusted Return,也可平滑整體的權益曲線,但相形之下,這些都顯得不那麼重要),這就是我明知此策略穩定性與績效最高,但仍堅持不重壓的原因,更完全無視效率前緣

如果我一開始就全壓(或重壓)的話,雖然前四年會隨著資產的大幅提升,內心充滿無比的快感,但今年就會面臨超過(或接近)50%資金拉回的巨大壓力了,如下圖所示,反過來,我堅持選擇不重壓的模式,雖然這10年內也曾遇到過某些市場或策略的失靈,但整體投資組合的實戰MDD(Max Drawdown)卻始終限縮在27%以內(如下圖所示)



什麼時機適合重壓呢?

年輕剛開始交易且有一份穩定的收入時,如果此時的資金規模比較小但又希望能快點滾大,則此時很適合選擇樣本外績效最好、穩定性最高的市場、策略重壓,反正失敗了,頂多再重滾一次就好,不影響生活,但如果成功的話,將會是資金滾大最有效率的階段,而這個階段需要伴隨一定程度的運氣(運氣指的是所重壓的策略剛好都沒遇到策略大回檔狀況),有些人運氣很好,在這個階段就能滾出很可觀的一筆錢,但見好就收而適時切換到不重壓的模式仍是很重要的(免得冥冥中變成養套殺的對象)

在資金規模變大後,或者投資獲利變成全部收入的唯一來源時,一定要切換到不重壓單一市場或策略的模式,不知道是吸引力法則或業力所致,人只要是在不順的時候,就容易變得更不順,冥冥中獵人總是很有耐心的不斷反覆查看最佳的狙擊時機,所以千萬不要讓自己成為有機可乘的獵物

人的一輩子,縱使獲利績效曾經高達1,000,000,000,000%,但只要一次資產拉回100%,就什麼都灰飛煙滅了


延伸閱讀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(僅顯示與本文切題的留言)

注意: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