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於每個人的財務考量,有人追求短期快速致富,有人追求長期穩定獲利,這兩種類型的投資績效實在不適合放在一起比較短期績效,縱使採用的是風險調整後報酬(Risk-Adjusted Return),也不適合,原因在於其風險可能採用平均值,而且短期風險可能會失真
短期績效以報酬率比較不適合
追求短期快速致富的人重獲利,而追求長期穩定獲利的人重風險,所以直接比較短期的報酬率,完全不管風險,這樣的績效比較不恰當,是很容易理解的
短期績效採用風險調整後報酬也不適合
那如果把風險納進來,採用風險調整後報酬,不就可以進行短期績效比較了嗎?但其實仍然不適合,有些風險調整後報酬裡面的風險採用平均化的概念,例如夏普值(Sharpe Ratio)、索提諾比率(Sortino Ratio)這兩者的風險都是內含平均化的概念(差別只在索提諾比率去除掉了上行標準差),有實務交易的人都知道,真正會讓人進退兩難,會讓人變得瘋狂、沮喪,而最後破產(或僅剩一點點資金),是績效往下走的最嚴重的那次(MDD;Maximum Drawdown),而非風險的平均值,所以回測交易時我們總是看MDD,而非所謂的風險平均值
短期績效採用MDD的風險調整後報酬仍然不適合
那如果風險調整後報酬改用MAR(裡面的風險直接使用MDD),不就可以進行短期績效比較了嗎?很不幸的,還是不適合,因為短期風險可能會失真,短期的MDD可能會很小,但時間一拉長,真正的MDD才會跑出來,以這兩個被動式投資組合為例
上圖的左半部是Warren Buffett Portfolio,右半部是Harry Browne Permanent Portfolio,【Ratio: Return / Deepest Drawdwon】欄位即是MAR
- 如果我們只看短期的近3年、5年、10年,都是Warren Buffett Portfolio的績效(MAR)稍微好一些
- 但如果我們把時間拉長到近20年、30年、最長的155年,則會變成Harry Browne Permanent Portfolio的績效(MAR)獲得壓倒性勝利
- 因為短期的近3年、5年、10年,兩者的MDD沒有明顯的拉開,但長期的近20年、30年、最長的155年,兩者的MDD明顯的拉開了,這就是短期風險可能會失真的明顯例子
追求長期穩定獲利者該如何比較績效
- 既然追求的是長期穩定獲利,那就不要比較短期績效,要比較就要看長期績效,因為短期的風險可能會失真
- 盡量不要使用內含風險平均值概念的風險調整後報酬,可採用MAR這類的風險調整後報酬來比較(但標的比較期間須相同),因為風險平均值不會讓人破產,風險最大值才會
- 市場上能長期存活的人並不多,且資料也不透明,所以也不適合互相比較
- 真的要比較長期期效,可參考公開透明的資料
- 可把主動型基金長期MAR最高的那幾檔,當作長期績效高標的參考值
- Harry Browne Permanent Portfolio是被動式投資組合中,長期MAR相對高的一個,可以把它拿來當作長期績效低標的參考值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(僅顯示與本文切題的留言)
注意: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。